MOOC诞生至今只有短短数年,已在全球教育领域引发一场“数字海啸”。只有透过乱花迷眼的MOOC现象,反观它的文化理念、本质特征以及尺短寸长,方可把握MOOC未来发展的端倪。
1.构建新的网络课程文化 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隐遁其中的信念、范式、规则、传统、行为模式、文化符号以及文化制品(Cultural artifact),需要受到学习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尊重和认同。MOOC的基本信念是“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送达地球最偏远角落”。为此,MOOC机构召集了全球最优秀大学的教师担纲授课,制作包括短视频在内的精品资源,供任何人免费开放地访问、使用和传播,并且没有人数限制。大规模参与式学习会产生大量数据,它们可被用作评估学术过程、预测未来表现、发现潜在问题和实施教学干预的重要依据。因此,“精品资源、开放访问、大规模参与、大数据分析、全球协作”成为MOOC的文化“标签”。
2.以核心知识为主线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组织与学习资源设计的逻辑顺序始终围绕学科领域内的核心概念,即“大观点”有序展开。比如,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围绕着一个中心概念、一条原理或定律进行设计。但是,在设计这节课时,需要重点把握这节课与上节课、下节课内容之间的主要关系,增强课与课之间的逻辑性、连贯性和整体性,以便学习者在正式学习时能够将这些看似孤立的短课内容关联起来,形成具有活性的知识网络。
3.建构新型的教与学模式 模式是依据一定的理论基础表征现实活动和过程的一种模型或形式。一种模式蕴含着某种理论倾向,代表某种对象的活动结构(静态)或过程(动态)。乔伊斯认为,教学模式就等于学习模式,两种模式只是代表不同视角而已。学习模式专注于学习者做什么事情,教学模式专注于教师或其他人能够做什么事情来帮助学习者学习。学与教的模式(Models of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试图考查促成(Contribute to)学习的全部要素,并通过在具体学习情境中易于操作的系统方式把它们组织起来。目前,“翻转课堂”学习模式已夺人眼球。该模式重新安排了课内和课外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将知识讲解与个体建构主要放在课外,将知识内化和社会协商主要放在课外,真正让学习权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由于课外时间较为充裕,便于学习者根据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合理安排学习内容、表征形式和学习进度,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责任心和控制感。在课内,他们将课外学习中的收获体验与教师和同伴分享,通过共同活动在个体之间激活、共享与交换默会知识。[16]此外,课内时间还可用于更加积极的项目式学习,引领学习者一起解决局部性或全球性挑战,以深化对学习主题的理解。
4.建构系统化的深层次学习分析学习分析就是利用与学习者相关的多种数据,借助多种算法和模型,精准地分析学习模式、学习偏好和行为绩效,并能识别出潜在问题,以便更好地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与服务(如学习路径推荐、适应性内容推送等)。当学习遭遇困难时,系统还能及时提供相应的帮扶性措施和建议,让学习者几乎没有时间产生沮丧和挫折感。由于MOOC平台记录着大量有关学习行为的海量数据,尤其需要利用新技术、新模型、新算法对这些大数据进行挖掘,找出隐藏于数据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模式。显然,这是常见的简单统计分析难以胜任的。
5.促成大规模互动与参与“大规模互动与参与”是MOOC的显著特色之一,其基本措施有:首先,MOOC平台不限制注册人数,还提供了网络会面(Meetup)空间,为全球学习者大规模参与学习与互动提供可能。其次,MOOC主讲教师的权威性、学习内容的精品性、学习时长的适切性、学习过程的自治性以及学习干预的有效性,都会对全球学习者保持较强的吸引力。最后,MOOCs设计力求做到网页导航清晰、操作简洁,核心概念组织有序,课程讲解流畅生动。这些设计要素有助于降低不必要的外部认知负荷,让学习者更加专注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第四,自动化评估、成长性测验以及个性化的学业报表,让学习者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能够提高他们的元认知水平。此外,借助论坛、社交网络、维基(Wiki)创作等Web2.0技术,构筑网络学习共同体,促进文化分享与社会协作学习。
6.为公益事业注入成熟的商业模式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是MOOCs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虽然多数MOOC机构坚持公益路线,实行免费访问和使用,但从长远发展来看,MOOC需要辅之以成熟的商业运作。目前商业模式主要有学分收费、认证盈利、学位收费、职业推荐、版权许可、广告收费等。其中学分收费、认证收费以及职业推荐模式备受关注。在MOOC变革的下一阶段,认证(Accreditation)方式最有可能被广为采纳,认证学习(Accredited learning)将会成为MOCC的一种常态。